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走出房地产困境要靠制度:不能仅想用钱救市

发表于2008-08-28
 

●房价抑制难度之大有目共睹

●行业危机暴露管理制度缺陷

●采取政策措施走出市场困境

●加快制度完善才是治本之策

从2007年底到2008年上半年,全国各大城市出现了房地产价格与销售量价量齐减的状况,以北京为例,2008上半年与2007年同期住宅成交价同比下降10%,而成交面积下降了45%,房地产进入萧条阶段。有种意见认为,政府应放松宏调政策力度,以防止房地产低迷拖累整个经济发展。

另一种意见则担心放松宏调政策力度,会引起房价反弹,加剧通胀。舆论界的注意力集中在政策的收放之间,似乎难点在于收放尺度的把握。

然而问题并非这么简单。回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今天的全球经济不景气,我国房地产业第二次面临危机。申奥成功使中国房地产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,从2001年起,政府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一直以防止房地产泡沫、防止房地产过热为主旨。

从土地“招拍挂”出让到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;从土地增值税清算到土地出让金收支两条线;从5年内二手房上市全额征收营业税,到出售房产征收个税;从购买二套住房首付提高利率上浮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等,政府打出了一系列“组合拳”。力度不可谓不大,然而,房价抑制难度之大也是有目共睹的。

人们试图从分析房价难控的原因寻找解决之道。分析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:

(1)土地“招拍挂”政策拍高了房价;

(2)经营城市推高了房价;

(3)开发商哄抬房价;

(4)投机者炒高了房价,特别是温州和山西炒房团;

(5)热钱流入抬高的房价;

6)自住刚性需求买高了房价;

(7)外地人、外国人奢侈消费抬高了房价;

(8)媒体炒作帮忙造势哄高了房价

(9)货币发行过多,也助推房价;

(10)税费加高了房价。诸多观点莫衷一是,不可否认,这些观点不是空穴来风,不是虚构和猜测。

发表于2008-08-28
 
发表于2008-09-03
 
发表于2008-09-04
 就常州看到没见有多萧条
上一页|1|
/1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