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我市已进入"三伏天"今年较去年少10天

发表于2008-07-21
 19日进入了一年中最热的日子“三伏天”,今年的三伏天共30天,比去年少了10天。为什么同样是初伏、中伏、末伏“三伏”,有的年份30天,有的年份长达40天呢?据气象专家介绍,这是传统计算方法造成的。
发表于2008-07-21
 三伏天从每年的小暑与大暑之间开始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、又潮湿、闷热的日子,“伏”就是天气太热了,宜伏不宜动。但何时进入三伏天,是按农历计算的,每年入伏的时间并不固定,需要查历书计算,可以用“夏至三庚”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,即从夏至后第3个“庚”日算起,初伏为10天,中伏为10天或20天,末伏为10天。
发表于2008-07-21
  我国古代流行“干支纪日法”,用10个天干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与12个地支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,循环使用。每逢有“庚”字的日子叫庚日,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。从夏至开始,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,出现第3个庚日的那一天即表示进入初伏,第4个庚日入中伏,但第5个庚日却不依次类推一定入末伏。按传统规定,入末伏的日期必须是立秋后出现的第1个庚日,若夏至后的第5个庚日刚好落在立秋后,那么这一天就进入末伏,这一年的三伏天就是30天;若夏至后的第5个庚日出现在立秋前几天,就不是入末伏日,而要顺延到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,即夏至后的第6个庚日入末伏,这一年的中伏就有20天,三伏天也变成了40天。因此,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,这就导致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,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。
发表于2008-07-21
 年6月21日夏至,之后的第3个庚日“庚申”日是阳历7月19日,这一天即为初伏第一天;7月29日是庚午日,夏至后的第4个庚日,进入中伏;8月7日立秋,立秋后的8月8日是庚辰日,为夏至后的第5个庚日,又是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,顺理成章成为末伏的第一天,10天后的8月17日出伏。所以,今年的三伏天是30天。
发表于2008-07-21
 
上一页|1|
/1页